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23-11-22 10:38:52 作者:刘延江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
缺爱的人会有什么表现?
我想先回答这个问题:“极度”缺爱的人有什么表现?
答案是:可能会死。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勒内·斯皮茨(René A.Spitz)的《医院制度(Hospitalism)》(1940)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作品,书中写道:
“他研究了那些刚出生就遭到遗弃的婴儿,虽然在孤儿院里,他们的生理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但任何可持续的养育性互动都被剥夺。他们无一例外变得抑郁、孤僻、体弱多病。
如果情绪上的饥饿持续超过三个月,眼睛协同能力就会衰退,出现发育迟滞。孩子会变得无精打采,终日安静地躺在婴儿床里,把小床垫压出一个凹槽。
满两周岁前,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死亡。而那些幸存者活到四岁时,几乎还不能坐、立、行、言。
他对这些‘成长失败’的儿童研究反映出,如果缺乏与有爱的养育者的接触,‘现实的砖墙’是致命的。”
母亲(也包括其他主要养育者)的爱,是一种精神乳汁。
人类在心理上对情感的需要,就像生理上对食物、水、空气的需要一样真实。
我们可以看到食物,喝到水,呼吸到空气。
但爱并没有实体,爱是一种感受,是母亲对婴儿的深情注视,是拥抱时皮肤的触摸,是无助恐惧时的安抚……
一个“极度”缺爱的人,是一个精神上被饿死的婴儿。那些体验到的爱不够的人,内心也住着未被充分喂养和满足的婴儿。
这种饥渴和匮乏造成的伤害,对一个孩子来说,重则致命,轻则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中,发展出各种谱系的障碍:
包括个体的精神/心理问题(从严重的精神分裂,到各类人格障碍,再到更普遍的神经症),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无法结束一段糟糕的关系)……
这种缺爱,发生的时间越早,后果就越严重。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把生命的前三年,称为“黑暗时代”,在此期间发生的事情,虽然无法被记起,但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我们从自闭阶段,到共生阶段,再到分离-个体化,最后达到客体永恒阶段。
这个发展过程,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01
一元关系:活在自己的“壳”里
在自闭阶段,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这个时期的婴儿与外界没有交流和沟通,即,不能与客体建立关系,他们生活在一种一元关系中。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时,TA对爱的需要在向外投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回应,被严重忽视,那么TA的心理发育可能会固着在自闭期。
TA不再尝试与外界沟通,只用内部幻想来缓解被挫败的痛苦,TA似乎变得“自给自足”,仿佛与整个世界无关,在精神上给自己包裹了一层坚硬的“壳”。
在行为上,TA可能表现为对刺激缺乏反应,看起来麻木,呆板,冷漠,甚至没有表情。
在人际中,TA似乎不再需要和他人互动,完全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社会交往能力严重受限。因为无法适应外在现实,TA会更加退缩回到内在的“硬壳”之中。
02
二元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渐渐地,儿童破开“自闭”的壳,进入最早的人类联结,即一种“共生”的二元关系。
在这种状态里,母亲和婴儿深度交融,婴儿不能把自己和母亲区分开,仿佛母亲的存在就是TA的存在,TA的疼痛就是母亲的疼痛。
当TA饥饿、受冻、难受的时候,另一个人能立刻神奇地感知到TA的痛苦,并来陪伴、安抚。
试想在这个时候,一个不能提供爱和理解的母亲,对婴儿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TA要不退回到更早的自闭状态,完全切断这种对联结的渴望,要不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以弥补这个阶段发展中的创伤。
而这样高度融合的关系,往往是病态的,因为在关系中的个体会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沦为另一个人的附属品,或者两人纠缠至深,剪不断理还乱。
之后,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孩子才会慢慢知道,自己和母亲不是交融一体的,是两个彼此不同的人,这是所有人走向真正独立的第一步。
03
三元关系:真正走向独立
二元关系会逐渐发展为更复杂和成熟的三元关系。
孩子会慢慢离开母亲,去跟更多的人互动,探索这个世界。在爱和关系中,发展出稳定的“我是谁”的意识,成长为一个“有个性”的主体。
而母亲,即最初爱的客体,也会变成一种稳定的形象。最后的客体永恒性意味着,孩子开始拥有维持客体形象的能力。
往后余生,不论母亲是不是一直陪伴在侧,这种形象都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不管这个母亲是满足我们爱的需要,还是剥夺我们爱的需要,我们都会带着这些不同的客体形象,继续生活下去,而这些表征也成为内心力量或痛苦的源泉。
综上,缺爱,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一个人死去;缺爱,可能造成一个人退回自闭状态,或者停留在一段融合、共生的关系中,无法走向分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缺爱,可能让一个人终身带着一种“我是不被爱的”的内部心理表征去生活。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三岁以前的命运,那么缺爱的人,该怎么办?
文章开头提到的斯皮茨,在书中写道:“那些孤儿院里的孩子,如果母亲在最初的三个月回来的话,这种退化会自行反转。”
这说明,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复原力,早期缺爱造成的创伤,并非完全不可修复。
所以我认为,唯一的答案是:关系。
图片
图片来源:《我们这一天》
缺爱,其实是缺乏关系,缺乏良好的联结,缺乏来自关系中另一个人的镜映、回应、涵容、认可……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去重建一段充满爱、理解、正性反馈的关系,在关系中获得滋养和修复。不管这个关系是亲情、友情、爱情,或者跟咨询师的关系。
最后,关系的形态有三种:一元、二元、三元关系,分明对应着一个人心理发展水平。
图片
参考文献
————————
【美】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 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
作者:谢愉咨询师
声明:转载简单心理,侵权即可删除!
(《转载声明》:本号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本号部分推送文章、图片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18548182068。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