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自杀冲动或源自爱的诱惑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13-01-22 21:55:29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我们经常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忠诚,那就是:重复他们的苦难。

  譬如,如果亲人中有人意外死亡,那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毁掉自己的幸福生活,“他这么惨,我怎么可以过这么幸福的生活?!”

  甚至,我们还会有追随他而去的冲动。仿佛是,不这样做就意味着对这个关系的背叛。

  如果自己的亲朋好友中有多人非正常死亡,这个问题会变得更为严重。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其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复杂的关于追随亲人自杀的系列故事:

  直子(女主人公之一)的叔叔17岁开始自闭在家,4年后,21岁的他突然说要出门,然后跳下电车轨道自杀。

  直子的姐姐,17岁那年的11月,在家中的卧室上吊自杀,之前4年,每两三个月就会抑郁两三天,自闭在家,不上学,不和任何人交往。

  直子青梅竹马的男朋友木月,17岁那年的5月自杀。

  直子,21岁那年的8月自杀。这一系列数字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直子的叔叔17岁自闭,21岁自杀,而直子姐妹分别在17岁和21岁自杀,以此分别纪念了叔叔的苦难。直子的男友5月自杀,直子的姐姐11月自杀,而直子的自杀时间8月,则是对这两个月份的取中,仿佛只有这样做,才同时纪念了两个挚爱的人。

  小说的男主人公渡边是木月的好友,木月死后一年,他开始和直子恋爱。村上春树是用第一人称“我(即渡边)”来写这部小说的,他描写说,“我”一直想把直子的故事写下来,以“永远记得她”,但就是写不了第一句话,直到他在37岁的时候,他才终于感觉到,他可以动笔写了。

37岁也是村上春树写这部小说时的真实年龄,有充足理由相信,小说中的系列自杀故事发生在村上春树的真实世界。他在小说后记中承认“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在小说的扉页,他表达了真实的哀悼,他写道: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此外,他完成这部小说时,正好是38岁。

  38=17+21,正好是木月自杀年龄和直子自杀年龄之和。仿佛是,作家是拿38岁这个年龄来哀悼自己的两位挚爱的。

  这一切看上去很玄,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

  自杀冲动或源自爱的诱惑

  “对于挚爱的人,我们渴望同甘共苦,”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廖琦说,“要是他突然去世,我们很容易会觉得,过得太幸福就对不起他,于是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通过这种自我伤害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忠诚。”

  32岁的何坚(化名,下同)因酗酒问题,被太太带来找心理医生,但谈了一次后,廖琦发现酗酒只是表面问题,而亲人接二连三的意外死亡才是真正的问题。

  4年前,何坚爸爸因病去世,年仅56岁;几个月后,他大伯去世,年仅58岁;6个月前,他妈妈去世,年仅56岁。三位亲人都是死于脑溢血。更早些时候,他的外公和小姨也患重病去世。

  何坚酗酒从3年前开始,当时,太太去德国留学,期间,何坚大伯的小儿子被劫匪枪杀,这位堂弟与何坚的关系最铁。这件惨案成了压倒何坚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前很少喝酒的他开始频繁借酒浇愁,等何太太从德国留学一年回来后,何坚已经成了地道的酒鬼,每天晚上都去找酒友喝个酩酊大醉,晚上常常干脆睡在酒友家。

  全家人对何坚的酗酒恶习都深恶痛绝。一次,在异地的大姐听说何坚在家酗酒,开车赶到广州,把他的酒桌掀翻,随即开始大哭大闹,完全失去了控制。

这个时候,何坚的太太也赶到家,但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何坚家里所有的利器都藏了起来。

  “我怕她自杀,”何太太对廖琦说,“她心中的痛苦一点不比我先生少。”

  大姐从来没有明确表现出有自杀的想法。但是,她开车时常“犯迷糊”,已经出过几次小的车祸了。“我知道其实她是想去死,”何太太说,“尽管她没有想自杀的明确念头,但她潜意识中是想自杀。”

  当清醒的时候,何坚从来没说过死,相反,作为何家的家族企业的老板,何坚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但一喝醉了,他就会表现得像是变了一个人,总是哭个不停,而且常说“我不想活了”。

  何坚的小家庭很好,妻子聪慧善持家,很爱他,5岁的女儿也活泼可爱。“他之所以这样想死,”廖琦说,“只是因为他身边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太多了。”

  警惕:孩子有“替”父母而死的冲动

  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太多亲人死亡这种灾难,一个家庭还可能会发生一种特殊的创痛:孩子们替大人去死。

  “孩子,尤其是小孩子,被称为是家庭的‘保护神’,”廖琦说,“这是因为小孩子会认为幼稚的他们可以拯救父母。所以,如果他们感觉到父母有自我伤害甚至自杀的冲动,他们就会替父母去做这件事。”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在他的著作《谁在我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欧内斯特的奶奶在34岁时自杀,爸爸在55岁时自杀,舅舅也是自杀,年龄不详。此外,他两个兄弟在很小的时候意外死去,他的一个小女儿也刚出生不久就死去。

最近的一次死亡事件是,欧内斯特幼小的小儿子自杀。

  海灵格认为,欧内斯特的小儿子是替爸爸自杀的。他写道:“在这个家庭中有这么多的死亡和自杀,欧内斯特会无意识地想要自杀,或者会有一种念头,就是为了追随死去的人,他必须在年轻的时候死去,而他的小儿子代替他做了这件事情。”

  当父母有自杀的冲动时,年幼的孩子们可能会替父母自杀;当父母有自伤的冲动时,年幼的孩子们也可能会替父母自伤。这当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他们的自杀或自伤只会进一步加深一个家庭的创痛,但幼稚的孩子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会想:“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受苦比你们受苦好。”

  并且,这种替爸爸妈妈受苦的冲动并不是意识层面上的,而是潜意识层面上的。当孩子们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大人们也不清楚他们在做什么。

  廖琦说,像何坚的女儿,已经出现了一些抑郁的倾向,而懂一点心理学的何太太也感觉到她的家庭中似乎有一种不祥在流动,这是促使她带着丈夫来看心理医生的主要原因。

  变得和死者一个样,以纪念死者

  海灵格认为,家庭是一个完整系统,每一个成员必须得到该得到的尊重。但是,如果一个成员自杀,大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而不愿面对,并倾向于再也不提这个成员,就仿佛他从来没有在这个家庭中出现过一样。但是,家里的小孩子可能会认同这个人,在某些方面变得和这个人一样,仿佛以此来证实这个“被驱逐的人”的确是这个家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譬如,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叔叔17岁自闭21岁自杀。显然,直子的父母很不愿意提及这件事情,直子是偶然才听到父母议论这件事,父亲对母亲说“还是血统关系吧,我这方面的”。但按照海灵格的理论,这并非是所谓的遗传,而是直子的姐姐认同了叔叔,最简单的证据是,直子的姐姐在自杀前也自闭了4年。直子则认同了姐姐,她在疗养院时还穿着姐姐自杀时穿的白罩衫。

  廖琦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罕见。

  小芳在家里排老三,小芬排老二。爸爸妈妈的关系一直很糟糕,自结婚起就一直冷战。孩子们则分成两派,小芳和妈妈一派,她漂亮聪明,性格活泼开朗,特别爱和人打交道,从小就人见人爱。小芬和爸爸一派,相貌普通的她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爱和人打交道,只和爸爸有说不完的话。

 1994年11月,小芬的大表哥遭遇意外死亡,这对小芬造成沉重打击,因为在亲人中,除了和爸爸亲之外,她最喜欢这个大表哥。1996年11月,正值18岁的小芬自杀。

  这只是这个家庭苦难的开始。得知小芬自杀的消息后,一直和姐姐不和的小芳却一下子崩溃了,16岁的她歇斯底里地先是大哭大闹,拿头撞墙,被大人拦下后,她又去抢刀子,也被家人拦下。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她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直睁着眼睛,但不和任何人说话。

  躺了几天后,她又一声不吭地自己起床了。家里人以为她好过来了,但后来发现,她完全变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的小芳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甚至对以前最亲的妈妈也一样。漂亮的她也不再爱打扮,每天只是梳理得干干净净,但她那些漂亮的衣服她再也不穿了。妈妈逼了她一次,结果她把那些漂亮衣服全给剪碎了。

  她变得和死去的姐姐一模一样了

  她仍然刻苦学习,17岁高中毕业时,成绩很优秀的她却拒绝上大学,谁说都劝不了,尤其是妈妈更不能劝她,一劝她就闹自杀。

  高中毕业两年后,小芳自学了会计,并顺利通过国家会计师资格考试,找了一个效益不错的工作。在工作中,她的表现很出色,但她只是礼貌地和同事、领导说最简单的话,从不应酬,每天一下班就回家,关在卧室里,从不出门。

  现在,小芳已26岁,还从未谈过恋爱。父母一提婚姻大事,她就会大哭大闹。两个月前,妈妈又物色了一个条件很好的小伙子,小芳也知道他,但妈妈提到有人想介绍这个小伙子给她时,她哭着跑出去,直到很晚才回家。

  “我最近才明白,除了聪明这一点外,她变得和死去的姐姐一模一样了。”小芳的妈妈对廖琦说,“性格,说话方式,甚至表情,都变得很像。她为什么这样做,她是要惩罚我吗?怪我以前对她姐姐不好?”

  应该不是,廖琦分析说,小芳更可能是在惩罚她自己。以前,两姐妹视对方为仇敌,经常吵架,甚至相互诅咒。当等姐姐真自杀了,妹妹却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内疚中。不仅如此,她甚至认为,是因为她的诅咒,姐姐才自杀的,她应该为姐姐的死负主要责任。

  不过,这并不是小芳变得和姐姐一个样的原因。她之所以向姐姐认同,是因为爸爸妈妈都觉得,二女儿的自杀是一件“家丑”,他们不想面对这件事,他们从来不在家里谈论二女儿,就好像这个女儿从未出生过一样。廖琦说,小芳变得和姐姐一个样,只是为了告诉父母,姐姐是家庭的一员。

 

最新评论
顶一下 
说得有道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18047123132     客服微信:18548182068
机构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
版权所有©2006-2023   ICP备案号:蒙ICP备190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