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揭开“非爱”的真面目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12-10-14 10:55:04 作者:张老师 来源: 文字大小:[][][]
爱是世间所有生灵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个充满了温馨和柔情,令人向往和肃然起敬的字眼,同时也是让芸芸众生感到困惑、无奈甚至痛不欲生的字眼。
我们无法回避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每一个人是否都懂爱,会爱?我们通常认为的爱,付出的爱,是不是就是真的爱呢?

心理学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一种非爱性的控制和掠夺。这种行为最常发生在恋人、夫妻、母(父)子等最亲近的人之间。

一、非爱种种,名爱实害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二有三无”式的爱,其实是以爱的名义,行非爱之实的。

有条件之爱。这种非爱行为最常发生在母(父)子之间、师生之间。如:
“你只有听话,爸爸妈妈才会爱你”;
“你再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看对门的婷婷学习多好,你要是像她一样妈妈就高兴了”;
“只有学习好的学生,老师才会喜欢”……

心理学认为,孩子把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的过程,叫做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价值条件化的后果是个体常常把重要人物或团体倡导的角色当成自己的角色,从而失去了对自我的认同,导致出现心理失调。在这样的非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极易出现烦恼、焦虑和各种异常行为。

有偿之爱。这种非爱行为时常见诸父母与子女之间、恋人或夫妻之间。如:

“为了你,爸爸妈妈什么都可以牺牲,你可不能辜负了我们的一片苦心”;

“我们含辛茹苦拉扯你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你能早日出人头地,让我们脸上有光?”

“我是这样的爱你,为了你什么都可以付出,所以你也必须好好爱我!”

爱不是交换,更不是投资。心理学上有一个爱的“黄金规则”——像你期望别人如何爱你那样去爱别人。而以上的非爱行为,恰恰是应验了“反黄金规则”——期望别人像你如何爱他那样来爱你——而这种想法却是非现实的、非理性的。有偿之爱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非爱”,带给受爱者的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和枷锁。

无度之爱。无限度、无节制的爱,毫无疑义也是一种“非爱”。父母像老母鸡一样把子女紧紧包裹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无休止地包揽子女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既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处事规则和做人原则。

这样的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孩子“吃肉”,大人“喝汤”;孩子闯祸,父母担当;挨了欺负,父母摆平;丢了工作,父母来养……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临越来越多的尴尬:不会剥鸡蛋皮而自杀的女大学生,不能生活自理而辍学的博士生,外出参加招聘和家长走散而找不到自己家门的大学高材生……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

无餍之爱。母与子女之间、恋人或夫妻之间,还有一种“非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像黑洞一样永不餍足:

孩子学会弹钢琴——“你的英语还不行!”

孩子考了98分——“怎么没得100分?”

孩子评上三好生——“咋没当上班干部?”

老公把一个月的薪水如数全交——“才挣这么点?你看人家谁谁,年薪几十万!”

老公好不容易拼上个科长——“有什么了不起,和你条件差不多的都当局长了!”

施爱者以为自己的方式是出于爱对方和让对方变得更好,可这种无餍之爱带给受爱者的却是深深的伤害。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个体都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当个体的价值得不到及时、客观的肯定,那么他宁可选择逃离。

心理学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老公、好妻子是欣赏出来的。

无间之爱。这种非爱最常发生在恋人或夫妻之间。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既然双方结成伴侣,就要亲密无间,就要“好得跟一个人儿似的”。由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给“另一半”,以致很多女性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无间”的伴侣反而会不幸福。

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发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最能产生较强的心理吸引效应,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使人产生排斥或疏离的心理效应,这就是心理距离效应。产生心理距离效应的原因:一是心理饱和现象。二是心理隐密性效应。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做“透明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不恰当地把心理距离拉得太近,就势必会出现心理排斥或逃避的心理反应。

三是与个人关系发展模型有关。随着相识、相亲到相熟阶段的深入,人的心理也会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处于相亲阶段,也就是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时,人们会把自己的交际伙伴看作是第二自我个体,理解并欣赏对方对世界的看法,彼此之间在情感、认识和行为上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而到了相熟阶段,也就是心理适应期,则会对对方的优点视而不见,看到的全是缺点和不足,自然就会产生心理排斥或疏离。

二、懂爱会爱,远离非爱

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夫妇这样定义真爱的行为: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或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有这样几条简易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区分爱与非爱:

爱是把“你的”当成“你的”,非爱是把“你的”当成“我的”。爱对方首先应该将其当成独立的个体来欣赏、信任、理解和尊重,而非爱行为却常常把子女、伴侣当成满足自己“未完成情结”的工具,把自己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对方身上,把对方的生命当作自己生命的扩张和延续,导致受爱者不堪重负。

爱是利他,非爱是利己。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而又不期待回报的行为。社会生物学家研究认为,利他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而非爱行为却只顾及自己在精神和物质各方面是否得到满足。

爱是包容,非爱是控制。心理学家舒茨把包容看做人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之一。家长对子女低包容、高控制的“非爱行为”,极易导致孩子成年后出现低社会或专制式行为方式,缺乏安全感,防御倾向明显。同样,伴侣、夫妻之间更多的是需要包容而非控制。

就像泰戈尔所说:“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最新评论
想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18047123132     客服微信:18548182068
机构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
版权所有©2006-2023   ICP备案号:蒙ICP备190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