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取悦他人,是一场高成本的内耗!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18-07-09 11:52:32 作者:张老师 来源: 文字大小:[][][]

“老师,你觉得我这么做,我男朋友会开心吗?”

咨询室里,琪捧着两张刚买的电影票问我。琪说:“昨天晚上饭做得不好吃,他话特别少,晚上想和他一起看电影,补偿下。”

琪是我的来访者,25岁上下的姑娘,长相普通,属于混在人堆里,你永远不会注意的类型,但是走近她,你一定会觉得这姑娘贴心、周到、处处为你着想,仿佛对你好,就是她最大的使命。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她问我:“我这样做,Ta会高兴吗?”这个Ta,是男友、是母亲、是公司的同事,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是初识的朋友……总之,可以是任何人。她曾经自费给外地来京游玩的朋友订酒店并全程陪吃陪玩整整一周,不惜耽误工作;她曾经将一日三餐的费用压缩到10元以内,只为了省钱给男友买喜欢的手机;她也曾经只因同事一句:你这条项链真好看,便偷偷买了同样的一条,送给她。

这个姑娘,仿佛多啦A梦,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是,当我看着眼前这个战战兢兢、等待我替她男友回答是否满意的姑娘,反问道:“这样做,你开心吗?”

她却有些惊讶,大概在她的生命里,很少有人问过她是否开心,包括她自己。

琪说,自己似乎从小就有特异功能,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和需求,也习惯性地满足别人,会因此听到别人的夸奖,也会有人觉得她不真诚。小时候,她亲耳听到邻居阿姨在和别人聊天时,说道:“那个姑娘啊,太八面玲珑”。那个时候,她很伤心,“八面玲珑”四个字刺痛了她,可是直到现在,她也没法让自己停下来,对别人好,是她的习惯。

很多年前,看郭冬临、买红妹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只觉得不过是艺术化的加工、博大家一笑。而如今,坐在我面前的琪,大概就是这个小品的现实版,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琪,又一定不是一个人。

我曾听过一个青年作者说,在写作的路上,曾被她最好的朋友指责文章一文不值,她吓得好几个月不敢在公众号上更文,生怕被批评轻视。可后来才知道,她的文章,这位朋友并不曾读过,而对她的批评,不过是出于对她的“惯有印象”。

我也曾听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她以为男友喜欢长发飘飘的姑娘,尽管早就动了心思,剪一头干练的短发,却因为自己假想出来的男友的喜好,留了很多年长发。直到某天,一狠心剪掉长发,换上清丽的短发。却听男友说:“这样的你,更漂亮,更妩媚”。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取悦者。他们习惯性地让别人高兴、对别人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全然不顾自己的感受。甚至,不曾考虑过,这样将一颗心系在别人身上的取悦,究竟耗费了多少心力。

取悦,其实是一场高成本的内耗。

02

每一个习惯取悦的人,大概都很忙。忙着感知别人的需求,忙着抉择是先满足A还是先满足B,忙着焦虑的等待着别人的认可,忙着担惊受怕——是否会因为做的不够好而被抛弃。

每一个取悦者又都是健忘的。似乎昨天得到的喜爱和认可,在明天就会被清零,然后重新启程,去追求更大的认可。

累吗?疲惫吗?当然!却停不下来。

这仿佛是一个无限制的轮回,追求认可-忘记-重新追求更大的认可,在这个轮回中,取悦者像极了一枚古陀螺,被鞭子抽打着不停旋转。

这其中,消磨了自己的时光,耗费了自己的心力,看似一直在对别人好,却很难获得想要的情谊,很可能如我的来访者琪那般,被人评价“八面玲珑、不真诚”。真真是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在本该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能量与边界,找到真正所喜之事、所爱之人的日子里,取悦者却对自己内心的声音置若罔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别人需求的满足中。然后在某一个醒来的清晨,看阳光铺满全身,轻轻地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这么忙碌,究竟为了什么?

你,是这样的取悦者吗?

03

不同的取悦者虽有着近乎相似的行为,但这其中的心理动因却并不相同。

拥有25年心理医生从业经验的美国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其畅销书《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中,将取悦分为认知型、习惯性、情感逃避型三类。

第一类:认知型取悦。这种类型的取悦者驱使其取悦于人的动力是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我需要并且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我。他们坚持认为,自己需要做个好人,不能做个自私的人,于是为了保持自己“好人”的形象,需要将他人需求放在高于自己需求的位置上,这对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类:习惯型取悦。对于这种类型的取悦者来说,取悦是一种强迫的甚至成瘾的行为模式。取悦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记不清自己何时开始取悦,更确切地说,记不清自己什么时候不是取悦者了。在他们眼里,别人的认可,如同“氧气”般不可或缺,一旦丧失,仿佛整个世界都暗淡了。

第三类:情感逃避型取悦。这种类型的取悦者其“取悦”的行为多是为了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情感所致。对于他们而言,别说真的跟他人发生冲突,仅仅是有这样的预感都会引发其焦虑情绪。他们将取悦作为一种策略,意在保护自己,用让对方满意的方式来逃离愤怒、冲突和对抗。

如果你是认知型取悦者,请一定告诉自己,“好人”并不意味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维护自身利益和与人自私有着天壤之别。你可以选择做圣人,牺牲自己满足别人的需求,但这样做并不代表你不自私,只能证明你喜欢伤害自己。

如果你是习惯型取悦者,你一定要明白,没有谁会一直获得别人的认可,“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做了什么事”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你得学着把它们区分开来。认识到这一点,你便不会对偶尔的批评指责感到忧心忡忡、草木皆兵。谁都有犯错误的权利,你也一样。

而如果你是逃避型取悦者,你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冲突,而不是用一味的讨好付出,来避免冲突的产生。你靠取悦来逃避愤怒、冲突和对抗所获得的短期利益,远远比不上未能学会表达愤怒和管理冲突的技能所带来的损失,因为这些技能会让你和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愉快、更健康。

取悦,怕是世界上内耗最高的事情,不仅浪费了光阴,白白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内心戏,还在本该提升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的年纪,选择了苦闷,丢掉了本该找到的“自我”。于情于时间,都是不划算的。

如果一定要选择取悦,请一定只取悦自己。

著名身心灵大师罗伊·马丁纳曾说:“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请相信,你也可以如他一般,在成长中,摆脱对认可的依赖,获得真正的自由。

外一篇 · 越讨好,伤害越深

1

笛,是我在最近的咨询中,最心疼的一个来访者。

个头不到1.7的男孩子,二十出头,脸很白净,本就瘦小的身躯还总喜欢弓着身子,

说话声音很轻,从来不会与咨询师对视,每次咨询完,都会对咨询师连着说好几遍“谢谢”,仿佛受了莫大的恩惠。

心疼他,是因为他总是看起来那么卑微,

笛说:“没有人喜欢自己,自己像是一片云一样附庸在别人身上,可以随时消失,亦不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但他是一朵称职的云,他知道何时下雨,何时为主人遮阳,何时需要给主人一点空间,离他远一点。

可是即使这样,笛都很难获得一份友情。

他永远是一群人中走在最后面的那一个,朋友们在教室出板报,他就是递粉笔的那一个,朋友们去打球,他就是看衣服的那一个。

笛心甘情愿的做着这些事,想让别人满意,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自己的一点点存在。

但没有人真正在乎过他。用笛自己的话说:“我越讨好他们,他们就越来伤害我,好像我是可以被随便捏来捏去的那一个。”

于是,在初中、高中他都有过被校园暴力的经历,大学的时候,虽然同学都比较友好,但却没有人真正听他说话,询问他的意见,他总是被安排的那一个。

笛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足够聪明,我能感受到每个人在想什么、要什么、我会表现出他们喜欢的样子,尽量让每一个人满意,好累,可是,我就是没有朋友,很孤独。”

这是笛的故事。

2

日本导演中岛哲也的经典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为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的故事,主人公叫松子。

那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触动了很多人。

松子的一生,经历过很多个男人。为了爱,松子可以做任何事,被毒打,当情妇,进监狱,她都可以,她说:“只要和爱人在一切,哪怕地狱也好,哪里也好,她都跟着他,这就是她的幸福。”

说这话的时候,她脸上还带着被所谓的“爱人”打过的伤痕。

可是,那些与她相遇的男人仿佛都出自一个模板,冷漠、刻薄、逼她挣钱、对她拳脚相加。

最终在一次次希望与失望中,她变得对爱绝望,最终放弃自己,在孤独中死去。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疑问,松子漂亮、优雅、歌声悠扬的醉人,为何在爱情里要这样卑微,飞蛾扑火般的奔向每一段感情。

因为,她太渴望爱,在松子的世界里,没有爱,就会死。


3

我的来访者笛在友情中奋力讨好,松子在爱情里卑微求全,都未曾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而在一次次的努力中,受伤越来越深。

你可能会觉得他们运气不好,遇人不淑。但其实,错的不在别人,而在他们自己。

当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卑微至此,便相当于早早做好了可被侵犯的姿态,允许他人任意践踏,被伤害,几乎变成了可预期的结果。

精神分析中有个词儿叫“投射性认同”,是指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

我的来访者也好,松子也好,都默默践行了这个模式,诱导着别人忽视他,欺侮他,并最终离开他。并且越努力,伤害越多。

一段不平等的关系自然不会长久,所以我的来访者没有获得想要的友情,而松子也在爱情里惨败。

4

每个人都渴望爱,但笛与松子的姿态,显然,太过用力,太过讨好。

这里,又会谈到原生家庭。一个被充分的爱滋养大的孩子是不需要讨好谁的。

笛因为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又分别再婚,没有被人真正关注、照顾过,所以,从小学会了讨好。

松子因为父亲更加怜爱久病的妹妹,而很少在意她的感受,为了获得父亲的丝丝关注,便也学会了讨好。

整部影片,松子不停呈现出来的与自己美貌完全不符的“鬼脸”,便是因为7岁那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只有这样做的时候,父亲才会对她笑。

于是,这个鬼脸,她做了一辈子。呼和浩特支点心理咨询中心www.nmgxlw.com/;联系电话:18548182068,18047123132;微信:18047123132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成年以后的生活模式,会是早年与“抚养人”的互动模式的重复,叫做“强迫性重复”。

这个重复,在松子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你会发现,尽管影片从松子的7岁讲到了53岁,讲了一个人的一生,无数个故事,许多段感情,

但每一次的开始与结束都惊人的相似:用最快的速度爱上对方,奋不顾身,可以为爱人做任何事,然后开始被厌弃,最终被抛弃。

对于用讨好来获得爱的他们而言,停止被伤害的方式,唯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与他人平等的,不必讨好、不必刻意牺牲自己的诉求。

爱,并不因为讨好而存在。

只有停止讨好,才能停止被伤害,也才能够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友情与爱情。

最新评论
苦痛的本质是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7   内蒙古支点心理咨询中心    蒙ICP备06004395号
咨询电话:0471—6686529   13624844776     客服QQ1:1269005881    客服QQ2:641101130    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