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抑郁症不是绝症,父母这些行为会压垮孩子心理健康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22-08-30 15:08:50 作者:刘延江 来源: 文字大小:[][][]
开学前一周的周末,高中生何琳(化名)对父母说:“能不能带我看一下心理医生。”
心情低落,长时间发呆,无原因流泪……她已经和这些症状交手了数月。当时,何琳得了急性胃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让她终于决定求救。


经检查,何琳确诊了抑郁症。
“我没什么感觉。爸妈有点惊讶,他们觉得我平时挺活泼的。”何琳回忆道。
前段时间,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时指出,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沙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来说国内儿童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1%—2%,青少年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2%—8%。为提升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将抑郁症筛查纳入体检,是覆盖面最广、可操作性较强的方式。
“孩子是很弱小的。”当了十几年精神科医生,沙莎接诊过太多患抑郁症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无能为力、不由自主。“他们需要医生,需要专业人士,保护他们,为他们发声。”

1

小别扭还是心理问题?看孩子是否能正常上学
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做过一些对中学生的心理评估。“我们不仅做测试,还一对一做访谈。我们发现,现在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比例确实不低。”他说。
一个被经常报道的数字,是《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给出的——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这份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

不过,抑郁情绪并不等同于抑郁症。沙莎说,抑郁症的确诊,需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有精神科医生执照的专科医生做出。它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精神疾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此前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孩子们在心理上又额外承受了更多压力。
从接诊情况来看,沙莎也切实感到了疫情的影响。
隔离,居家学习,网络的过分使用,日夜颠倒……这些扰乱了青少年正常的生活节奏。成年人可能无法感同身受疫情对孩子心理的冲击。外部环境的剧烈冲击或隔离,可能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担忧和恐惧。而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生长发育阶段,思维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孩子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内在体验,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严重的还会陷入某种偏激状态,很难自主走出。
“疫情对青少年抑郁症的作用因素,还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沙莎说。
抑郁症目前还是依据现象学诊断。徐凯文介绍,抑郁症有一些常见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行动迟缓、语速变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若每天大部分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且持续两周以上,就需要引起注意。
媒体人张进曾在书中这样描述他患抑郁症时的感受——脑袋像灌了铅,昏昏沉沉;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犹豫畏缩。
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同样有类似症状。沙莎说,不过他们还有一个显著区别于成年人的症状特点——烦躁。


“如果你问抑郁症患儿为什么会自残自伤,很多人会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很烦。”沙莎说。
那团叫人烦躁的、捉不住摆不脱的东西,压在孩子心头,流窜在他们体内。有时划伤自己,他们才觉得能释放一些,能好受一点。
有些孩子会出现躯体上的症状,比如腹痛、头痛。抑郁症常见的表现是失眠、食欲减退,但有些青少年则表现为暴食、嗜睡等反向躯体症状。
他们的思考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可能会下降。“有的孩子会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感觉不到自己和环境的区别,觉得麻木和不真实。”沙莎说。
青少年在抑郁中,还可能合并焦虑症状,容易感到紧张、害怕。
“特点多而且杂乱,合并症也很多。”沙莎介绍。所以,当一切初露端倪时,很难被察觉,也可能被误读。
何琳起病是在疫情期间。她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上网课,其实并没有听进去,只是发呆、神游。她不出门,不想动,父母也只是说一句,你怎么变懒了?
孩子的变化,容易被当成叛逆期到了,被误解成逃避学习的小花招。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看孩子的社会功能是否遭到损害。更简单来说,就是看他们是否还能正常完成学业,坚持上学。
厌学,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普遍出现的症状。
徐凯文说:“几乎每天都有家长找到我,说孩子有一段时间不上学了,能不能给孩子做一下心理咨询。”
不过,能将孩子厌学和心理问题关联上的家长,已算是难得。对抑郁症没有认知的父母,面对不愿上学的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地斥责、批评,反而雪上加霜。

2

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多是有问题的家庭
何琳并不知道自己发病的诱因是什么。事实上,对于抑郁症的病因,目前科学上并无定论。只能说,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与之有关。
从去年三四月份的某一天起,何琳就陷入到无法快乐起来的境地。
发呆时,一些过去的画面在她脑海里重演。那已经是她上小学时的事情了。有一次,她拖拖拉拉没做完作业,爸爸气到踹东西、摔盆。乒乒乓乓,声音砸在她心上。
年幼的何琳甚至无法和脾气急躁的父亲单独相处。每次只要妈妈一出差,她就会发烧。
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后,何琳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那个时候,她就已经受到了伤害。
从业二十多年的陈清是何琳的心理咨询师。
他反复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要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连同父母的问题一起解决。
“难点在于,很多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陈清说,求助他的很多家庭,亲子关系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几乎中断,甚至互为仇敌。
陈清见过太多焦虑的父母。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会承接来自父母的情绪并放大它。对成年人来说尚可忍受的焦虑,到了孩子这里,可能会压垮他/她。
陈清把心理比作一棵大树。如果它根基良好,枝繁叶茂,就算哪天遭到狂风暴雨,可能被打落几片树叶,但等风停雨歇,它照样能茁壮成长。但如果这棵树本来就根基不稳,病病殃殃,一场雨,一阵风,就可能刮倒它。
根基,是从小打下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幼年成长阶段家庭的照顾和关爱有较大关系。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很清晰地感知到父母究竟爱不爱自己。如果家长对孩子常常是强制管教,施以暴力,冷嘲热讽,长此以往,孩子在家庭中会丧失安全感。”陈清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出来的心理之树,更有可能被挫折压垮。
徐凯文同样表示,孩子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其实源于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家长和孩子成长在不同年代,如果一味以自己的经验来安排孩子,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无异于“刻舟求剑”。
徐凯文讲了一个让他唏嘘的案例。
孩子自杀未遂,父母求助于徐凯文。一开始,徐凯文没找到什么明显问题。父母看起来非常关心孩子,为了照顾他,还提前退休,专心陪伴。
但这孩子总觉得绝望,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
进一步了解后,孩子终于跟徐凯文提起一个细节——我这么大了,爸妈进我的房间前,都不会先敲门。
在徐凯文的鼓励下,孩子尝试跟父母提出了“敲门”的要求,结果断然遭到拒绝。大家一起当面沟通时,父母依然无法理解这一诉求:“这是我的家,我的孩子,我进自家房间怎么还要敲门?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爸妈进我房间,也从来不敲门啊。”
徐凯文明白了,这么小的事情,孩子都无法掌控,所以他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干脆就不想要了。“父母对孩子已经是过度控制了。”徐凯文说。
过分关注或者过分忽视,也是沙莎常看到的抑郁症患儿家长的教养问题。
过分关注,是孩子出了一点点问题,有一点点脱离掌控,父母就十分紧张,担心孩子误入歧途或出危险。过分忽视,则是对孩子的疾病体验不以为然,甚至觉得病是装出来的。他们说孩子“娇气”“不勇敢”,说“别的孩子都没事,怎么就你有事”“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怎么不像你这样脆弱?”
除了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抑郁症阳性家族史、个人先天性格气质、学业压力、朋辈竞争、暴露在不适合自己年龄段的负面信息下或是长期患有慢性病,在生理上遭受痛苦等,都是抑郁症发病的影响因素。

徐凯文特别解释了学业压力。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一直把成绩当成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仿佛一个学生自尊的全部支撑,就是成绩。”徐凯文说,当成绩成为唯一标准,孩子就会不断遭遇挫败。“他们会觉得,一旦我成绩不好,我就没有价值了,我就什么都不行,就躺平了、瘫倒了,当垃圾了。”
国家已经提出了“双减”政策,减轻孩子过多过重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徐凯文直言这是“德政”。“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压力。哪怕一个成年人,如果他长期睡眠时间、游戏和休闲时间得不到保证,长期处在过高的期待下,照样会出问题,更何况是孩子?”

3

父母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第一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五类,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也叫冷漠型、专制型以及不一致型。
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简单说有爱有规则,在爱的基础上跟孩子建立规则,孩子更容易遵守,也更容易保持下去。因为他的很多情绪,他的很多需要会被无条件地接纳,但是在规则的前提下,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无条件满足。
溺爱型:给予孩子很多很多的爱,但是却没有任何的限制使得他所有的需要都会变成立即满足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没有办法建立任何习惯,因为所有习惯的核心要素都是规则。
譬如说在帮助孩子吃饭的时候,告诉他不准看电视,那溺爱的孩子可能就只要能吃饭,看就看吧。但是根本就没有想孩子看电视的过程中,其实是大大的阻挠了他在吃饭。所以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吃饭就是家长一口一口喂出去的,很大了可能还自己不会吃饭。
冷漠型/专制型:家长有规则,但没有爱。就是一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只有说家长需要孩子做什么,希望孩子做什么,要求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必须做什么。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他就会受到惩罚,父母就会表现的失望或者生气,会认为孩子伤了家长的的心。
这种情况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养成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因为这些习惯是在家长的的威逼利诱下养成的,一旦离开,他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在家里边表现特别好,一出去就跟变了人一样。
忽视型:最可怕的教养方式,既没有爱,又没有规则,完全的忽视型。这种完全会让孩子真的没有办法有任何的认知,他们对所有的生活的认知也没有,对所有学习的认知也没有,对所有行为的认知也没有,不知道什么是对或者是错,这是非常可怕的。
不一致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今天的规则是这样的,明天的规则是那样的,永远没有办法形成习惯。习惯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反复重复的行为动作,而这种行为动作是减少了他的很多认知资源,他直接就可以去做这件事情,就像我们习惯了骑自行车,我们根本就不用考虑怎么上车、蹬车,就可以驾轻就熟。
但是如果他没有养成习惯呢?
他每次都去思考,他先迈哪个腿,先怎么蹬这个轮子,怎么扶起自行车的话,他就需要耗费他的很多认知资源。所谓的认知资源就是我们的智力成本,比如说注意力、记忆力、思考方式,语言表达,都可能都需要重新去思考。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在完成一件事情上,他可能需要的时间就会更多。
第二个影响因素:给孩子建立的规则太死板,没有弹性。
有的时候孩子越小,家长的规则是越有弹性的。比如孩子要睡觉了,但是他还要读一本书,已经读了很多本了,你也口干舌燥了,你真的不想再跟他读了。这时候他就哭,然后你就跟他犟,你说我就不跟你读,说好了就该睡觉了,结果发现你们俩在床上僵持了一个小时,孩子最后哭着睡觉,你也是一脸的糟糕睡觉。
其实我认为没必要,这个小小的规则是可以稍微灵活的调整一下,建议你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你那么喜欢读书特别高兴,但是我们说好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你又那么想读书,所以我们选择一个稍微短一点的故事,可以在一分钟之内讲完的,所以要么我选一本,要么妈妈躺下来跟你讲一个一分钟的故事。
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孩子听故事的欲望,同时也在很短的时间控制了这个事情的发展,这也是规则。因此规则要有灵活性和弹性,规则不是死的,而且规则不是不能改变的。有时候妈妈会说,那这种规则总是多变,会不会让孩子不会再去坚持规则,不会再去坚持习惯。
要知道习惯的建立它有个过程,很多研究是 21 天,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更长,应该是 66 天到 90 天,这是伦敦大学的一个心理研究发现的。那这种很长时间里头的习惯是需要做一些微调的,那家长确定了一个很重要的状态,比如说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够看电视玩游戏,或者干别的事情;孩子睡觉前,需要有 10 到 15 分钟的时间是可以在亲子共读的,那这些习惯都可以慢慢地去建立。
还有些习惯可能不容易,比如说孩子上厕所的习惯,养成卫生的习惯,讲礼貌分享的习惯,这些都是在一个长长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因为他会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调整,所以家长的规则也需要变化,千万不要认为说我一旦建立了这个规则,我就再不变化了。规则要有弹性,而且是可以去商量的,尤其是等到孩子 3 岁以上,你需要跟孩子商量共同制定规则。
第三个影响因素:家长自己可能没有做到以身作则。
很多时候家长建立了一个习惯的时候,发现自己也在破坏习惯。例如,爸爸跟孩子说,吃饭的时候不准看电视,不准看书,然后爸爸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就是各种这样的行为孩子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你都可以做,我为什么不能做?
当孩子 3 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语言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他一定会质问你,为什么你可以,我不能。这时候你要么就是说,我比你大,所以我就行。那这个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说,等我长大了,我就可以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其实这种状况下的习惯的建立就是不稳定的,它是很容易摇晃,很容易被放弃的。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一旦我们确定了这种习惯,我们要坚持。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生我女儿以后,孩子几点睡,我就几点睡,我到现在晚上都从来不熬夜。九点多钟上床跟他们讲故事,洗漱,最后躺在床上说会悄悄话,十点前他们睡,我也就睡了。每天早上我会早早地起来,然后他们每天醒来都会看见我已经早早起来,开始准备这个,准备那个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早睡早起。
第四个影响:母亲越强势,对家庭毁灭性越大
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
1、妈妈越强势,儿子会越懦弱,女儿显霸道
曾经一本书《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专门用一章论述过,女人越强势,丈夫会很有压力、夫妻不和谐、甚至丈夫有外遇的几率高,因为丈夫在你这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只好到外面的女人那寻找安慰。近些年,我们发现,家庭里女人过于强势,不仅老公受到压制,对儿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女人越强势,培养出的儿子不仅不会像她一样坚强,反倒越懦弱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起主导作用,否则,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这就跟儿子、女儿的心态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爱唠叨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爱唠叨的女儿,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并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
强势母亲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
强势母亲四大惯常行为:
  ①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
  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③孩子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
  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强势母亲三大心理溯源:
  ①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
  ②强烈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
强势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
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对工作,对上司及下属。否则,会为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有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是很成功,因此,她们苛求孩子做最好,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亲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发育。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我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 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 “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
心理咨询发现,大凡是那种强悍的母亲,培养出的不是强悍的儿子,反倒多数是软弱甚至没出息的孩子
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
现在的母亲,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
从母亲的方面看,有可能会是:
第一,母亲自己就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认可,特别是家人的认可;
第二,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出于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导权利;
第三,母亲认为父亲无能且愚蠢,不会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
第四,母亲从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强,喜欢控制与操纵他人行为;
第五,母亲有强烈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从心理学上讲,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男孩会认为男性就是像父亲一样,女性就想母亲一样。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往往抑郁的改变是需要除药物之外,很多因素改变的前提,如果仅仅是只把改变的任务寄托在药物身上是不现实也不彻底的,最关键除了药物之外,还要做到寻找产生问题根源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一点点产生变化的出路,过程或许艰难,但值得期待,抑郁症的成长如此,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样。
最新评论
11 
苦痛的本质是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18047123132     客服微信:18548182068
机构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
版权所有©2006-2023   ICP备案号:蒙ICP备190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