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孩子的“隐形攻击”,正在伤害父母!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22-06-01 15:04:52 作者:刘延江 来源: 文字大小:[][][]

当提到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发脾气、哭闹。
然而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表现得挺乖,很顺从,但总是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

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
催他走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
你问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回答都行/随便/无所谓;
更气人的是,每次犯了错,批评他,他总是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这些行为,比起正面发脾气、哭闹,更令家长感到气愤、无语。其实,心理学上把这种软硬不吃、故意唱反调的行为,称为“隐形攻击”。

心理学家蒂姆·墨菲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相对弱势。他们愤怒不满,却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01
如何识别孩子的“隐形攻击”?




想让孩子远离“隐形攻击”,先得学会识别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

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地掉链子;

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

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许,我们就该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被“隐形攻击”了?和孩子的相处,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02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隐性攻击”?



观察发现,越是亲子关系不平等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现“隐形攻击”的行为,常表现为:

父母太强势,对孩子控制太多,仅凭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管教、安排孩子的一切;

父母比较严厉、挑剔,经常看不惯孩子的某些行为,常常指责孩子;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得不到尊重,被忽视和否定;

父母不允许孩子表现出生气、愤怒等情绪,看不得孩子对自己不满。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控制、严厉管教,却不敢直接反抗,但心里一直积攒着愤怒和不满,就会用表面乖巧,但在行动上拖延、慢、“阳奉阴违”、故意出错等方式,发泄内心的情绪。



但一直以来,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情绪认知误区,认为会“控制”情绪、压抑愤怒,是孩子高情商的表现。



这也是“隐形攻击”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原因。



还有一些性格急、脾气暴的父母,不但意识不到是自己的管教方式错了,不想办法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相反还会认为孩子只是简单的动作慢,甚至还会觉得孩子笨,然后继续催促、教训、苛责孩子。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在亲子关系中常常感到羞耻,自尊心极低,而且会把“隐形攻击”作为一种秘密控制对方的习惯性手段,长大以后不仅会遭遇很多社交障碍,在职场中也会频频碰壁。


03“隐形攻击”是孩子在争夺自主权

孩子“隐形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其实是渴望拥有自己成长的自主权,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得到尊重和接纳。绘本《我是个小孩子,我喜欢假装听不见》中描绘的场景,就很有代表性:

闹钟响了,妈妈一遍遍催起床,我翻了个身,蒙着被接着睡。

爸爸喊我去刷牙,我一直坐着没动,打着哈欠,挠着胳膊,装作没看见爸爸紧盯的眼神。

吃早餐了,妈妈说了 3 次“你要迟到了”,我才慢吞吞端起牛奶杯……


我们经常说:你越催,孩子越慢。可能内在的原理,就是很多孩子会像绘本中的小女孩一样,用假装听不见的方式,告诉父母——我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



尽管我们的安排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信任、被约束、甚至是窒息感。



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起冲突,又想赢得自由。所以他们像小乌龟一样,缩进厚厚的壳,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操控。


如果父母不能明白这一点,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内心只会越来越压抑,感觉自己不被接纳和重视,缺乏成长空间,亲子关系将会越来越差,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发展。


04家长如何应对“隐形攻击”?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隐形攻击”的迹象,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我们和孩子,不是站在输和赢、对与错的对立面。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找寻办法、提供建议,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0
1
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不满等情绪


亲子之间,孩子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而流露出生气、不满、失望的情绪,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家长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够接纳和理解。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带着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孩子,重视他的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管理好情绪。

适当放手,把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很多父母总喜欢命令、控制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安排写作业、上兴趣班、阅读、交友等等。

而孩子长期在这样严格的管教下,没有一点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缺乏自由的空间,就会陷入厌烦、叛逆中。

我们都该明白,养育孩子,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



父母只要把握大方向,具体问题上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



适度的自主权,比事无巨细的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

0
3
少挑剔指责,多鼓励欣赏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期望很大,就总是忍不住挑剔孩子。



但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温暖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支持和欣赏。



总是被批评、否定的孩子,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无力的感觉,觉得自己不被爱,不断否定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我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

“为什么我这么差劲?”



这种消极的心态,会降低孩子做事的热情与积极性,越来越懈怠,“反正我做什么父母都不满意,干脆放弃努力”,于是也会出现“隐形攻击”行为。



因此,我们要多鼓励、欣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他才会更有勇气、有自信,行为往积极的方向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好。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



冷漠、拖延、强硬等种种问题背后,是一颗柔软、脆弱、渴望被看见的心。



它是孩子攻击的方式,更是向父母发送的求助信号。

我们要明白: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需要被爱的。



图片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祭祖和敬神的习惯,但我们古人的祭祖和敬神是寻求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是寻求一种安定和榜样的力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信仰,而不是迷信的信仰。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却是迷信的,并且乐此不疲。

他们不仅小时候是迷信的,而且长大了成年了也是迷信的,甚至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仍然是迷信的,为什么呢?


因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一种生命的链接没有得到完整的建立。而这样的链接形成与否,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显现得格外明显。

链接够不够?



当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生命的链接是完善的、足够的。



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沉着和自信开放的心态,那么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都可以表现出真正的自在,自信,和自我,而并非是一种盲从的状态。

在生命之中是否建立完整的链接具体的表现有很多,我们可以去细细观察。


比如说现在的孩子对母亲或者父亲一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晚上睡的时候,看不见爸爸或者妈妈,他就不肯睡。孩子之所以这样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情感的链接不够。



因为当孩子入睡以后,给他的感觉就是他成了他自己,他成了一个人,跟他的爸爸和妈妈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生命的感受,互相的感受。没有达到父母在与不在没有区别和差异,而是有了真正的区别和不同。



所以,当孩子一味的赖着不肯睡,要你陪着一起玩,要向你索取各种各样你认为不可以或者不可能给予的东西时,所提示的就是孩子对父母情感的渴求。



他希望和你的生命去更进一步的链接,无障碍的去链接。



图片



让你们彼此能够更多的融为一体,感受到你从内心真正对他的关注,对他成长的认可和保护。



这是孩子们从内心所要表现和表达的一种力量的渴望。其实,这说明他内心的力量是不足的。于是他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


结果我们的父母是怎么样做的呢?


绝大多数都表现出,第一个不耐烦,第二个不认可,第三个限制,第四个冷漠,第五个揍一顿。结果一次又一次伤害了我们的孩子。


这样的一种情感和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最终就会表现在青春期和你对着干,彻底跟你翻脸,彻底跟你越来越讲不清道理。



也有家长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突然就没有以前那么乖了。



其实这也是他生长历程当中,他匮乏一种关注所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他所谓的这样一种调皮,这样一种表现,其实是为了体现第一个他的存在感,他对于人们对他的关注度的需求。这是我们要明白和懂得的。



孩子内外表现是否一致?


另一种状态是,孩子在父母身边与孩子和父母分开之后表现得不一致。

有些孩子,在我们父母面前就显得任性、不可理解,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而在外人面前,或者在陌生的环境之中,就表现得乖巧、顺从、逆来顺受。这也是导致目前很多儿童伤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父母面前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而在外面他们却表现得脆弱和没有安全感,这就是他们的情感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链接,内心的力量不够强大的一个更具体的表现。

当然,也有反过来的状态,在父母面前逆来顺受,是个小乖乖,结果出去以后呢,各种各样的胡作非为,这就是两个极端性的体现。



因为孩子的内在力量是纯正的,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一个中正之道的引领,一个光明的磊落的向上的力量引领的时候,他就容易走上这两种极端之路:要么是向左,要么是向右。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父母在孩子的引领和整个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偏向性。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健康、快乐,生命的层次和境界能够更高,那么我们要从孩子最基础的这样一种链接,这样的一种彼此的沟通和容纳上做足文章。



做好准备,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多更正确的健康成长的引导。

行不言之教

当初妻子怀孕后,我一直是以经典书籍给孩子做胎教和启蒙的。后来,又增加了一些传统文化启蒙读物,比如《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之类的。

那个时候,我是从8点钟开始给她唠叨,一直持续到9点钟。所以我孩子呢,从小就跟我特别的亲,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熟悉我的声音。


记得孩子6个月时,我坐在她妈妈右边给她读书,她就从妈妈的左边跑到右边来,我去左边再给她读,她自己就又跑到了左边。



这个确实很神奇,家长们如果准备生小孩的话,回去可以试验一下,做过胎教和没有做过胎教的孩子真的不一样。



6岁的时候,能认识4000多个汉字,《诗经》她可以自己通读。


其实,还是那句话,我没有真的教过,就是顺其自然。

比如说,带她去大街上玩,她看见各种各样的招牌,就一定会问,“爸爸,这是什么啊?”“妈妈,这是什么啊?”我们就告诉她这是什么。


平时,妈妈给她读绘本,我给她读经典的时候,她就会逐字逐句地照着看。就这样一点一滴,常年累月之功,是潜移默化的。



这就叫不言之教。你不需要去刻意地教,你只要有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状态,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成长。



真正陪孩子也就短短几年

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一种认知误区,就是陪孩子睡觉,等他睡着以后,自己就起来做自己事情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陪孩子睡,就要和他一起睡,因为这样才是一种诚实。更重要的是,家长们不要以为孩子睡着了,就感受不到,意识不到你们还在不在他身边。其实他是能够感受到的。

大家可以认真感受一下,当我们躺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哪怕孩子和我们是分床睡的,孩子都是一种特别安然和安定的睡相,他做的梦都是偷着乐的。



但是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你睡吧,你睡吧,爸爸妈妈陪你一起睡。结果孩子睡着了,然后我们就溜了。

这样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入睡。你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喜欢睡,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一睡着你们就会开溜,远离他,背离他,离开他的身边。


因此,一定要学会和孩子一起睡。这一点很关键。


实际上我们真正陪孩子一起睡也就那样短短几年。一旦当他们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时候,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你们想陪他睡,他可能都不愿意陪你们睡了。



所以当我们从拥有孩子开始到我们能够真正无遮无拦的和孩子相处,能够彻底以心灵相通的方式去相处,时间很短暂,机会也很宝贵。



切记不要错过它。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孩子的起居状态,达到我们身体内外的调和。


总结一下,作为父母,是要从我们的言行之中,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从我们的坐卧行过程之中,去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而非是一种言语的教训,所以我们说圣人行不言之教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我们需要做的是一种给孩子的模范性的,让他来模仿和成长的榜样性的这么一种力量。


让他能够去认识和认清自己内心所拥有的一种强大的生命的魅力和成长的快乐。
最新评论
11 
苦痛的本质是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18047123132     客服微信:18548182068
机构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
版权所有©2006-2023   ICP备案号:蒙ICP备190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