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孩子拒绝上学,可能是“家”生病了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19-08-24 17:28:20 作者:张老师 来源: 文字大小:[][][]
一个男孩,15岁,逃学,自残。

用美工刀在自己胳膊上、腿上划了很多口子,我看着那些伤口,深深浅浅,新伤垒旧伤,触目惊心。

他说:我还用中性笔的尖头,戳大腿。他垂着脑袋,声音很小,语气里没有悲喜,好像在说一件别人的事情。

他妈妈每每说起孩子的现状都泣不成声,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

有一次生气,她把孩子推到窗边说:“你跳下去,我接着跳下去,我们都别活了。”

因为孩子的问题,急白了一半的头发,很长时间以泪洗面。

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 孩子早就放弃了沟通,大人怎么说都行,随便。

● 家长感觉一团力气,打在棉花糖上,气愤之下,言语越来越尖酸刻薄。


孩子说:我爸几乎没有耐心听我说任何话,只管自己长篇大论。

我成绩不好,他觉得丢尽了脸面。感觉他看着我,就像看着一团垃圾,我现在一听他说话就烦。


学习真的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能让很多孩子因为学习,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所以有那么多孩子厌学,也不足为奇了。因为学习让他过得太悲惨了,他怎么会喜欢呢?



2 我们的教育有一大奇观:

● 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任何问题都不成问题。

● 如果成绩不好,那么没有问题我也要给你制造点问题。

客体关系的理论是,一个人婴幼儿时期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他的人格基础。

那他们还是没见识中国教育这种摧枯拉朽的能力: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重新改造,主要源于它建设的鄙视链。

也是这个男生,在他五年级的时候,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让大家提一些对学校、班级进步有益的建议。

● 他说:“早上七点的早读课太早了,很多同学都在睡觉,甚至看早读的老师也打瞌睡。推迟半小时更好。”

● 这位班主任老师,带着讥讽的笑意回他:“你想睡你就睡,不要影响别人学习,自己不进步还让大家陪着你一起偷懒。这种建议只有你这类学生想得出来。”

● 他很无奈地说:“就因为我成绩不好,所以我提的建议,明明是大家都想要反映的情况,却被老师嘲笑。

我妈说得对,成绩不好就会遭受歧视。

我好朋友的生日聚会,请了全班前十名,却没有请我。因为他成绩好,他妈觉得他跟我关系好,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很担心他被我带坏。

成绩不好是传染病吗?因为成绩差,连参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会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差生不仅会遭到老师同学的轻视,甚至父母都看不起他。

一个孩子成绩不好,会经常遭受人格层面的歧视。

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备受摧残,不仅是因为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自信、自尊的剥夺。

如同这个男孩,他就把这种外界的厌弃内化了:我爸妈不喜欢我——老师同学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我自己。


因为学习,
全世界跟他决裂了。

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彻底坏掉,
或者说他的关系都坏掉了。

所以很多孩子本质上

不是厌学,而是厌世。


3郑也夫说,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可是没有人天生患这种病。没有哪个正常的孩子是天生讨厌学习的,否则他们学不会走路、学不会吃饭、学不会说话。

所以厌学是人为给孩子制造的问题。

我们如果忘记了孩子幼时那种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可以去幼儿园门口看看。

他们就像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路边的树木花草,地上的石子小虫,他们都能观察半天.。

那孩子怎么会厌学?下面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大。

● 首先,教育系统存在很大的缺陷:

① 无法照顾每个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不均衡,那些智力不差,但是能力发展得慢一点的孩子,常常会被贴上笨的标签,极大地损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② 无法照顾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的不同,现行教育主要筛选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方面表现不好的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会遭到打压,因为会被认为不务正业。

③ 过分强调学习是一种竞争关系,人为地把所有的同学,都变成了敌人。

表现不好的同学,遭受的攻击太多,自我会被削弱。好同学会担心丧失攻击能力,也很耗能。

④ 如果成绩是条鄙视链,长期表现不好的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学校就再也不是个自由、平等、快乐的地方。

所以他从中退出,拒绝成长,拒绝社会化。



● 其次,家庭不能提供有效支持:

① 最初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常常是因为知识陌生,不娴熟,一般上升不到智力的问题,更不是什么人格问题。

家长们喜欢对人不对事,长期打压孩子的自尊自信。

② 因为学习,他重要客体的关系,都坏了。学习是他的克星,劝他学习的人,都是他的敌人。

③ 青春期的孩子对空间和自由的要求显著增加,但是父母还不习惯放手,这种”权力斗争”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激烈反应,而无心学习。

④ 在焦虑盛行的年代,学习常被赋予过分神圣的意义。使学习本来有的乐趣被稀释。

由此可见,孩子厌学,不是天灾,是人祸。


4厌学、逃学、辍学的孩子,那种对自信、自尊的需求,转到哪里去了?

转向谈恋爱、转向网游、转向动漫、转向电视。转向一切可能给他关心、爱、尊重、成就感的地方。

他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我补偿。这是孩子在挣扎,他还想要这些美好的东西。

但是很多人怎么干预孩子厌学?送去戒网、收手机、严格控制孩子的人身自由。然后,果不其然,越来越厌学了。

为啥?因为这些毛病,对他来说是功能性的,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些也没有了,他就真的陷入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了。

为什么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案例这么多,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能理解他,能帮他。

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背后,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对他有所帮助。否则他根本不在乎你怎么想,你想要什么。

我们都渴望母慈子孝的美好局面,都希望孩子前程似锦。但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能给你什么呢?



5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厌学了,怎么办?

① 要理解孩子厌学,是他遇见了他无法解决的问题,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制裁,是盟军。

② 让他相信,你可以支持他信任他,相信他要的那些好的东西,不仅可以从虚拟世界里找到,从你这里也可以找到。
你要把一个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关心、信任、成就感重新补给他。

③ 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
今天我好好对他了,明天他总该听我的话了吧。今天我理解他爱护他,明天他总该去上学了吧。他今天开始看书了,明天该有好成绩了吧。
千万不要这么乐观,时间一定比你预计的要长。

④ 父母回到父母的角色,不要因为学习重要,家里所有人都摇身一变,成了老师,管他的学习。
家里都是老师,那他就没有了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亲人。

⑤ 大人们要有更多的心理灵活性去处理教育问题带来的压力,而不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加压泵,把压力变得更大,然后交给孩子。
你都被压垮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经常有人问我,改变需要多久。
我不知道。

孩子一定会变好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这么做,肯定没有希望,这么做还有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反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总是针对他不好的行为,打压他,羞辱他,那么他所有的缺点都会因为你的聚焦而被放大,他敏感的心,就会关闭这些美好的东西。

他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再燃起对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来,他就要带着童年的枷锁,过一生。


(1)在我的心理门诊当中遇到很多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这是我几年前的个案。一个17岁的男孩,初一开始情绪低落,间断不上学、不出门。我暂且把他的名字化名为明明,看了很多医生,先后诊断为注意力不集中,双向情感障碍。后来他还被诊断过精神分裂症,服用过很多精神科的药物,来诊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好转。

其实,明明患上的是“学校恐惧症”。

这个病的临床表现是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并且拒绝上学,属于儿童和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范畴。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当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那些智商比较高的儿童和青少年当中更多见,大概占到儿童青少年以情绪障碍作为主要内容来就诊的人数10%左右。也就是说在10个情绪障碍儿童当中,大概有一个是学校恐惧。

严格地来说学校恐惧症至今都没有被列为国际疾病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的方案和诊断体系当中。但是它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


(2)我的一个小病人就曾经以反复的咳嗽为主要症状,医生和家长都以为是肺炎,甚至在综合性的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发现不是肺炎,被诊断为神经性咳嗽,由呼吸科的医生转介给我们心理科。

初期有时候为了达到不上学的目的,孩子会借助头痛、腹痛、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的主诉获得父母更多的同情和关注。到后来父母要求他上学的时候,就出现紧张、哭泣、吵闹、焦虑不安,以及各种躯体的症状和精神方面的症状。

如果把这些孩子送到学校去,也常常会产生一些退缩的行为:比如说低头走到自己的位子上,不跟同学打招呼,上课的时候没办法专心,不敢正视老师,没有办法回答问题,等等。放学以后他会如释重负。

通常我们会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进行评估和诊断学校恐惧症:


上学非常困难,常常缺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还有连续很长时间不上学的情况。
面临上学问题的时候,出现严重的不安情绪。包括极度地恐惧,发脾气、或者是抱怨,躯体的各种不适,等等。
跟那些逃学的孩子不一样,逃学的时候家长并不知道。而这一类学校恐惧症的孩子,他的症状家长是知道的,而且家长也知道他不能够去学校。
没有很明显的反社会行为特征,比如说偷东西、说谎、破坏行为等等。

总而言之,学校恐惧症的孩子最突出的症状,就是拒绝上学。

学校恐惧症有三个高发的年龄:

4到7岁,也就是上小学、上幼儿园的时候,主要是跟分离性焦虑有关。
11、12岁的时候,主要是上中学,可能跟换了学校,换了环境,学业压力增大,功课增加,新的人际交往困难等等焦虑有关。
14岁左右,青春期的时候,可能跟第二性征的发育,他对于自身的体相焦虑有关。

(3)文章开头提到的明明,他在妈妈的陪伴下接受家庭治疗。坐在治疗室里的他显得比较拘谨,身材很胖,外形看上去跟17岁的年龄很不一致。青春期男孩的特征他都没有。我的治疗室里有不同类型的沙发,他们母子俩人却选择双人沙发,紧紧坐在一起,俩人都挺胖的。

谈到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发病因素,跟遗传有关,还有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有关系。但总归,这跟孩子要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世界有关系。

精神分析、行为理论、发展理论都对学校恐惧症给出了解释。我们今天主要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症状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处在的整个家庭系统,尤其是当这个家庭系统出现功能障碍的时候,个人的行为问题,或者是症状就会出现了。

就孩子不上学这个症状而言,可能一方面孩子的不上学,代表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他不上学的症状,也维持了他家庭系统的某种平衡,也就是说孩子的不上学变成了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一种策略。

(4)明明离家在外的时候总感觉到心神不定,浑身上下不自在。即便出门也是跟着妈妈出门。所以一天下来大概95%的时间都跟妈妈在一起。

明明发病是在5年前,那一年他家庭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妈妈因为疾病误诊造成了生殖器官的切除,提早病退。由于妈妈的疾病,夫妻关系也受到一些影响,从而夫妻分居,再加上婆媳矛盾,使得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了。这个时候明明就开始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继而开始断断续续地不上学。

他妈妈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顾明明身上,夫妻互动也越来越少。由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之间又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关系就更加紧张。

一年多前爸爸又出现了夜不归宿的情况,所以父母的婚姻就走到了破裂的边缘。这时候明明的症状就变得越来越严重,升级为精神疾患。

他需要跟妈妈在一张床上才可以入睡,吃饭、吃药、洗澡都需要妈妈的帮助。可想而知一个17岁的青春期少年变成了一个孩童。这样一个症状的演变也使得他妈妈没有办法顾及到其他,也使得爸爸不得不每天回家来张罗给孩子看病。

孩子生来就如同海绵,吸收父母的讯息。

即便父母心理最不被人察觉的忧虑也会成为孩子的不安,这是相互牵引的自动反应。也许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家人都没办法察觉,然而青春期的孩子离不开家总是有原因的。

在明明父母婚姻关系的天平上,他的内心偏向母亲。治疗过程当中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站在妈妈的立场上,所以他是爱着妈妈的爱,恨着妈妈的恨。

所以我视他为妈妈的武士,他为母亲而战。

潜意识里害怕离开妈妈,害怕爸爸和妈妈的直面冲突,进而他留在家里保护母亲,所以他没办法去学校,离不开家。

还有一部分是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亲潜意识里也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在家中。

明明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他把父亲完全排除在他的内心之外,他的精神世界里也就少了一个亲近、好感、信任、模仿和认同的父亲形象,进而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地空虚、紧张和焦虑,所以更加地不敢跟外人接触,更加不敢面对外部的世界。


(5)每个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当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父母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总会想尽一切的办法来分担父母的痛苦,来表示他们的关心。

所有的孩子都很难拒绝这个诱惑,甚至会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也就是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孩子也会扮演父母的照顾者角色来照顾父母,使得这种痛苦能够延续下去。

曾经有一个来访的家庭,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聪明可爱。但是她就是不肯去幼儿园。当我们探究她的家庭冲突的时候,她对我说:我们家最主要的问题是爸爸没有爸爸的尊严,妈妈没有妈妈的温柔,我们家爸爸、妈妈的角色颠倒。

虽然这个小朋友只有五岁,但是她对她家庭的理解如此深刻,她一语道破,击中要害,令得在座的父母目瞪口呆。

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孩子都能够理解孩子不上学的问题。大多数家庭被不上学的症状所牵制、焦虑不安,甚至会发展出不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来使得不上学的症状被继续地维持下去。

在当今这样一个焦虑的社会当中,充满各种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家庭里面没有解决的哀悼,夫妻没有解决的婚姻冲突,焦虑的父母,害怕分离的孩子,混乱的家庭结构,卷入父母冲突而三角化的孩子,以及代际之间界限的破坏,家庭的投射和移情,以及和原生家庭的关系,等等,都会导致出现一个不上学的孩子。

(6)再跟大家分享一个临床的案例,让我们大家一起去分析理解孩子为什么不上学。这个个案是今年上半年现场访谈的一个个案,前后见了他们两次,我给这个个案取个名字叫“有希望才能活下去”。

这个家庭是个外地来沪打工的家庭,爸爸本来在超市里面做保安,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只能靠推车摆摊做早点来挣钱养家。妈妈是个钟点工,一家四口住在上海的郊区。这个家庭现阶段最大的困难:19岁的姐姐不上学。家里面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口。

这个姐姐从小跟奶奶长大,和出门在外打工的父母关系很疏离,从记事开始,她眼里爸爸、妈妈整天吵架,父母不和。妈妈和奶奶、奶奶的家人也有很多纷争。所以她从小就立志要离家、上大学。

两年前她以全省前100名的好成绩考到了上海一所非常好的大学。在别人看起来非常了不起,但是大一下学期就病了,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分别住院两次,而且休学在家。

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和姐姐三个人来的。一走进治疗室,爸爸就说:你帮帮我们吧,女儿不上学,整天在家里摔东西发脾气,因为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跟我们吵架。对我们家来说孩子读书是我们家支撑下去的唯一希望。

一个长大离家的孩子,为什么又退回到家里边去了呢?对我来讲是一个好奇,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就问那个女儿:不是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了吗?为什么就不上了呢?

这个女儿就回答我说:对于其他的同学而言考到上海的大学是远走高飞,对我来讲不是,我不想离我的父母太近,也不想回到我们父母的手掌心被他们控制,因为跟他们在一起太痛苦了。
爸爸说:我20多年前就来上海打工了,吃了很多苦,不希望孩子走我们的老路,希望她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

我说为什么这么好的愿望,而女儿觉得是一种控制呢?女儿说:爸爸、妈妈的婚姻是包办的,感情不和,他们总是在家里吵架,相互指责。家里的家具几乎都在争吵的时候砸烂了,这个家根本不像一个家。所以能躲出去就躲出去,能逃多远就逃多远。


我说:你逃得出去吗?她说很难。

因为妈妈很敏感,冲突的时候她会觉得所有的人都站在爸爸那一边,她会觉得势单力薄,也总会发短信、打电话给女儿,就连家里的亲戚都会打长途电话让她回家去处理父母的矛盾。

那个妈妈赶紧补充说:上次大伯打电话让女儿回家是因为她爸爸要跟我离婚。

我又问女儿发病的时候家里还发生什么?发病前父亲生病住院需要手术,最后妈妈又被查出是患了肿瘤。爸爸说所有的坏事都在我们家里发生了,就算写电视剧本也不会是这样。

当我们了解这个情况以后,再来看看这个孩子为什么不上学。他一方面是自己到了长大、离家的年龄。她有一个走出家门、远走高飞的理想。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一个纷争的家庭。父母病重缠身,所以孩子远行和忠诚发生了冲突。所以不难理解这个19岁的女孩子,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中所包含的内在意义。

家庭治疗大师Jay Haley在《离家》这本书里也写到:离不开家的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孩子,离不开家的孩子,大多有让他们放心不下的父母。更何况这样一个争吵不休,多灾多难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面,父母觉得孩子读书是家庭继续下去的希望,可是父母不明白,父母稳定的婚姻关系也是孩子读下去、发展自己的希望。

有人说,人的所有问题都是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是时空的。孩子长大是一个跟家庭、跟父母渐行渐远的正常离家过程。离家的本质是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独立,而家庭没有解决的冲突,则是孩子离家时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和难题。


拒学的孩子多半如此,所以我们家庭治疗的工作就是要和家庭一起去面对和解决这些未解决的冲突,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长大离家。

孩子真正的离家是指在心理上、工作上和经济上逐步取得独立的过程,既能区分出在原生家庭里面的自我,又能发展出同辈之间、家庭以外的亲密关系。既能和原生家庭保持必要的联系,又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家庭里面获得必要的支持。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而言:守家不易,离家难。但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成功地跨出离家这关键的一步。无论从上幼儿园开始到上大学、走上社会,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长大、离家的过程。
最新评论
11 
苦痛的本质是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18047123132     客服微信:18548182068
机构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
版权所有©2006-2023   ICP备案号:蒙ICP备190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