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过度依赖者:一场操纵与愤怒的游戏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19-06-21 18:01:40 作者:张老师 来源: 文字大小:[][][]
依赖这一件事,好像能给不同的人带来多种不同的烦恼,我们大体总结出有以下三种:

烦恼1:觉得对方太依赖自己。总是要求秒回,有时候真的做不到。有时候也真的很想有一些自己的空间。
烦恼2:对方抱怨自己不够依赖对方。对方觉得自己太独立,什么事儿都不需要他。
烦恼3:对方抱怨自己太粘人。如何评估到底是自己太粘人,还是对方爱无能?

什么是过度依赖呢?过度依赖会对关系有什么影响?如何才能科学地把握依赖的程度?

心理学家RobertF. Bornstein这么描述适度依赖:“适度依赖指的是,融合了亲密感和自主感,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但同时,适度依赖的人在需要时,也会很愿意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会因为求助觉得自责。”

也就是说,合适的依赖,并不会让人产生“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的感觉,不会觉得自己的选择都要寻求对方的同意,但同时也知道对方很愿意被自己需要,是一种放松而安全的感觉。

Aaron Pincus和Michael Gurtman通过研究发现,成年人的依赖需求有三种典型的情况。我们在依赖别人时,可能会出现这三种中的一种或几种:

一、爱的依赖:

容易陷入爱的依赖的人,往往将亲密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等)视为重要的人生部分。与其他人保持紧密联系,会让他们觉得安全和幸福。他们喜欢被人喜欢、被人支持。与相爱的人分离会让他们不安,一旦被疏远,他们就会感到被拒绝的痛苦。他们乐于帮助朋友,也会常常求助,他们将之视为彼此关爱的重要方式,而当关系出现破裂,他们也会想办法尽快修补。

这类人特别需要生活中存在爱的对象。他们会因为有彼此依赖的人感到幸福。缺失爱的对象,很容易使他们陷入孤独、寂寞之中。也是因为这样,这类人的空窗期会很短。在一段关系结束后,他们很容易发生“反弹式关系”,随便找个人继续开展爱的关系,来逃避独处的状态。

二、可利用式依赖:

容易陷入可利用式依赖的人,将良好的人际关系视为生活的重心。与其说他们享受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如说他们更在乎的是人际关系的良好状态本身。他们害怕消极评价,害怕伤害别人的感情,很难拒绝朋友的要求,即便这些要求让自己苦恼。他们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别人的要求,并为此感到抱歉。为了维持关系,他们更在乎别人的需求,会牺牲自己的意愿迎合他人。

这类人面对的困难,是对自身需求的忽视,可能导致自己的生活陷入混乱,甚至这种讨好心理会被一些人恶意利用。他们对于他人的依赖,是容易被他人剥削和利用的。看起来是这些人在取悦别人,其实他们才是依赖感更强烈的一方:他们需要那个对象接受自己的讨好。


三、顺从式依赖:

容易陷入顺从式依赖的人,整体来说没有多少主见,在需要自己做决定时,他们常常不自信,希望别人能提供帮助,即便做出选择,也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改变主意。他们不愿成为领导者,更愿意做一个追随者。他们渴望自己的人生中出现一位导师般的人物,带领自己去生活。

有这种依赖感的人,生活或感情中常常有不安感。他们渴望依附别人,即便已经身在亲密关系之中,他们也担忧被抛弃,比较粘人。潜意识里,他们甚至是渴望着对方替自己承担人生选择的责任。很多时候,他们还会为了反复寻求对方爱的确认,反而做出破坏关系的行为。

以上三类依赖并非彼此排斥,可能在有些人身上同时出现。一般来说,当这些依赖在一个人身上复合在一起、或后两种依赖中有一类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过度依赖。

过度依赖者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虚弱的,常常处在焦虑之中,总是试图和他人保持紧密联系,害怕自己被疏离、被抛弃,通过依附他人逃避生活的挑战,即便面对轻视和伤害时也很难放弃依赖。

过度依赖者:一场操纵与愤怒的游戏

人们用“作”,来形容在情感中使性子、绕弯子期待对方能关注和爱护自己的行为。而过度依赖者的很多行为都可以用“作”来概括,那么与过度依赖者谈恋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过度依赖的人常常显得无助,像个孩子一样需要别人的关注和呵护。他们会夸大自己的脆弱,显得容易受挫,会因一些日常小事陷入低落情绪之中,甚至生气、哭泣,实际上他们更在乎的是潜在照顾者对他们的关心,而不是困难或受挫本身。有时候遇到一些本可自己决定的小事,他们更情愿别人来为自己下判断,借机得到别人的关心。

有时候,他们采用的方式更加隐秘和迂回,比如有些人会生病或过敏,或是编造一些痛苦经历,将自我塑造成需要关爱的对象。他们在关系中像是在游戏,使用这些手段布下“关系陷阱”,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

而一旦对方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过度依赖者很容易陷入充满敌意的控制模式,他们会通过愤怒、崩溃、发狂等状态来胁迫他人,取得支配地位,比如在急需对方到自己身边时会大喊“如果你现在还不回来,你就永远别回来了”,在恐惧分手时会说“如果你离开我,我就死给你看”。

有些过度依赖者容易善变,态度反复无常,在极端的依赖与疏离之间摇摆不定。在想要依赖的时候,他们非常粘人,尽可能与对方在一起;在担心自己被抛弃时,他们会疏远或作出一些威胁关系的行为,其实只是期待对方能够挽留自己、更关心自己,以此确认对方的爱。

有些和过度依赖者恋爱的人,会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照顾者。他们会照顾过度依赖者的情绪,有时感到自己是成人,对方是小孩。

在恋爱一段时间后,有些过度依赖者的对象因此产生抵制心理,做出情感上的退缩,以冷漠的态度面对,甚至提出分手。而如果过度依赖者遇到溺爱者,则可能陷入长久的依赖共生关系。在依赖共生关系中,溺爱者不会获得健康的自我边界,被溺爱的过度依赖者,也不会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负责任。

溺爱者面对过度依赖者不会选择退缩,而在照顾中获得一种权威感,他们乐于接管过度依赖者的各类需求,并为两人关系制定一些规矩,在主导关系的过程中也在强化过度依赖者的无力感。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过度依赖者无法拥有幸福的爱情。只是他们需要遇到非常安全的人,与他们长期磨合,他们自身也要做出改变的努力。不过,一旦关系破裂,过度依赖者在进入一段新的关系后将再次面临相似的困境。

承认自身的责任是走向健康依赖的关键

过度依赖者想要的,可能是情感上的陪伴,可能是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而在依赖的过程中,他们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呢?过度依赖,在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依赖对方的人,潜台词仿佛在说:我们关系好不好全看你了——就仿佛他们之间情感链接的保持,全都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和选择。

他们反复确认对方爱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感到关系安稳。当对方没有配合这样的确认,他们会勃然大怒,或者内心下狠心做出一些实际上最终伤害了关系的决定。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样为情感的链接负有责任——负有和对方相当的责任。

所以,过度依赖者否定了自己对感情应付的责任,否定了自己在关系中的能动性。有些依赖者还将交出自我视为一种爱的牺牲,将之诡辩为一种爱的体现,借此进一步套牢照顾自己的人,还可能以爱之名胁迫对方。在关系出现不如意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说:“我都这么爱你,这么信任你,将自己全都交付给你,你竟然这么对待我。”

正是这样的心理使得过度依赖者的关系或生活容易不稳定或困难重重。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是过度依赖者,希望下面的几点建议能有所帮助:

一、对爱心存渴望,但不害怕独处:爱和亲密关系并非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而关系的维持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的,所以美好的爱情、和谐的关系之于人生更像是锦上添花,不必用亲密关系的有无作为自我评价的终极标准。努力学会与自我相处,在孤单时也能自在生活。

二、多询问自己的感受:单纯地询问自己的感受,容易大脑一片空白,可以在与其他人一起做选择的情况下尝试练习,比如和朋友一起吃饭,去哪家餐厅、点什么菜时可以想想自己的需求,比如在朋友提出让自己不情愿的要求时,坦诚地说明情况,尝试拒绝。刚开始可能会有不适感,要明白这只是由于不习惯造成的,而不是真的伤害到了自己或他人。

三、多为自己做决定,培养掌控感:从小事上培养掌握自我生活的能力,比如自己选择假期去哪里旅游,自己做攻略;面对一些相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多搜集信息,努力获得自己的判断,将别人的建议作为参考,最后自己来做决定。

如果你正与过度依赖者处在一段关系中,并想对当前状态做出调整:

一、放弃一味的妥协:如果你因照顾对方感到疲惫,并有愧疚之感,要明白这不是因为你爱得不够。不断满足对方的要求,只会强化ta的虚弱感, 一味的妥协更像是在掩盖问题,让关系滑向更糟糕的处境。

二、尝试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即便在各类亲近关系中,个人边界仍是必要的。建立合适的边界是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建立清晰、坚定的边界,别人才可能尊重。要分辨哪些是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可以在心平气和时写下这些行为,当遇到类似情况时坦诚地向对方表明。

刚开始调整时,这些行为可能会引发一些情感冲突,但这拥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可以让过度依赖者清楚地明确个人对自我的责任,明确个人对关系的态度,这对两人关系的正常化很有帮助。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没有义务去教育一个人,也没有权利去改变一个人,所以不必过分期待自己能将一个过度依赖者变为一个能对自己完全负责的人。

好的爱,大概是我能接受你全部的样子,但我鼓励你、支持你、陪伴你成为更好的人。我鼓励你承担你自身的责任,同时我用关系中的行动示范给你看,承担自身责任是什么意思。慢慢地,你会发现,尽管有时我会拒绝你、有时我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但这不会改变我们之间感情和依赖的基础。

过度依赖的人,本质上都还是不足够相信自己,也不足够相信别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独立和依赖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够找到适度的依赖,而它要求我们的,是自信并能够信任他人,对暴露脆弱并不恐惧,懂得求助,但最终我们保持自主性,依靠自身决定人生。


你性格里的易怒、冷漠、攻击性强,可能来自于童年时父母无休止的争吵

01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
远远超出父母的想象

我曾经接待过这样的一对父母。一个四岁男孩,模样很可爱,却被幼儿园怀疑有智力问题,所以妈妈带他找心理医生。

在陌生人面前,他沉默不语,表情呆滞,面对反复询问,也只以点头摇头作答。

经了解,这个男孩在幼儿园也沉默寡言,不与同学交往,老师提问时,他也不敢回答,有时由于过度紧张,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是一种典型的儿童缄默症。

究其发病原因,原来是在孩子两岁时,父母感情不和,其父性情粗暴,经常打骂妻子和孩子。

有一天,孩子想大便,要母亲带他去厕所。而正在与妻子吵闹的父亲却大发雷霆,手执木棍追打妻子,结果正打在孩子身上,孩子吓得大哭,同时把大小便拉在了裤子里。

过后,母亲边给他洗澡边骂他,把对丈夫的不满,都发泄在了孩子身上。从此以后,这孩子有话不敢对大人讲,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还落下了大小便失禁的毛病。

好端端的一个孩子,就这样成了父母感情纠纷的牺牲品。

家庭中夫妻之间无休止的冲突,使孩子很难置身事外。父母之间的情感障碍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而缺少热情、缺少责任感,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由失望到厌恶以致仇恨,进而产生反社会行为。

在情绪方面,受父母冲突的影响,有的孩子情绪变化激烈,表现为喜怒无常,悲观失望,易发怒,易烦躁等。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乐群性差,攻击性行为明显。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理解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孩子们大多会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特别是有些时候,夫妻之间闹矛盾,却把孩子当出气筒。这会造成孩子心中的黑色记忆和黑色自我认知。

孩子会觉得“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我不听话,都是我的错”。有些孩子会把父母的不和,归咎到自己身上,结果一生都很自卑,遇到问题时,还容易采取自杀等极端手段。

02父母的争吵
会让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在孩子心里,最担心的是,得不到关爱和被父母遗弃。父母千万不要用遗弃来吓唬孩子,不管是在开玩笑,还是在发怒的时候。

比如,我们常听到母亲在和父亲大吵一架之后要回娘家,然后对一旁吓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大吼:“走不走?你不走,妈妈走了啊!”

这样讲,会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害怕与被遗弃之感,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危害不亚于真正的遗弃。

由于三岁前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性极强,对他而言,只要在父母身边就意味着安全,如果父母扬言不要他了,或者父母经常争吵、闹离婚等,孩子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夜间哭闹、纠缠父母等表现。

由于孩子表现得特别黏人,往往会影响到父母的行动,因而受到没有耐心的父母的呵斥或是厌烦的神情,这将进一步强化,孩子心里被遗弃的感觉。

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要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迁怒于孩子。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间的争吵、冷战等行为,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甚至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无足轻重的,产生深切的被遗弃感。


03当心孩子习得父母吵架的行为

孩提时代是学习模仿能力非常强的阶段,而父母往往是孩子首先学习模仿的对象。

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激烈争吵,会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在采用攻击性行为,解决亲密关系的问题和矛盾。

当他发现父亲或母亲采用责骂、摔东西,甚至暴力来解决问题,居然使另一方闭嘴了或是使自己胜利了,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这些不好的处理方法,并且认为吵架、谩骂、暴力都是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办法,这些方法会被孩子用到自己的社交中——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面,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更糟糕的是,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的同时,夫妻一方采用了自我虐待——如撞墙、自杀等方式,这样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严重。

这样极端的方式如果被孩子习得,那么等孩子长大后,在处理恋爱婚姻等亲密关系问题时,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常事了。

04
父母间融洽的关系
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已经当着孩子的面大吵一架了,那该如何补救呢?

最好的办法,是当着孩子的面和好。

夫妻吵架后,要明确地在孩子面前和好,告诉孩子,吵架的事情过去了,爸爸妈妈和好了,爸爸妈妈都爱你;也可以鼓励孩子,把当时的感受说出来,给予孩子拥抱、抚摸、陪伴;也可以采用孩子的方式,给他安抚,向他表达关爱,比如拉钩或者亲亲。

夫妻之间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之后,还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这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可以不再为父母担心,也从中懂得了,通过冲突达到和睦的道理。

如果孩子了解到,是父母中某一方主动和好的,那么也会对父亲或母亲多份敬重,从中学到忍让、宽容的为人处世的本领。


如果父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发生冲突的,那么这样的争吵最好避开孩子,不然很容易使孩子在行为上无所适从,不知听谁的好,或者钻父母冲突的空子,讨各自的喜欢,这样会产生一些非正常心理和行为。

为人父母者,需要使夫妻间的爱情不断深化,主动进行夫妻关系的调适,不仅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这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最新评论
苦痛的本质是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17   内蒙古支点心理咨询中心    蒙ICP备06004395号
咨询电话:0471—6686529   13624844776     客服QQ1:1269005881    客服QQ2:641101130    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