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在线咨询 网上预约
心理首页 机构概况 业务范围 专家介绍 主题活动 特色服务 心理常识 联系我们 互动留言
为什么他们抱怨个不停?
呼和浩特心理咨询电话0471-6686529,心理医生,婚姻家庭情感咨询,心理疏导,青少年心理治疗   2019-06-21 18:00:06 作者:张老师 来源: 文字大小:[][][]
抱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在工作中,你可能抱怨薪资太低、工作太累;在家里,你可能抱怨丈夫不回家,妻子乱花钱;在学校里,你可能会抱怨老师太严厉,学习的压力太大……

消极的抱怨就像一个黑洞,它除了会将抱怨者拖进无尽的深渊,还会把他们周围的人一起拉进烦恼的漩涡。

国外的一项研究,在对身处抱怨情境中的人们的情绪进行测量后发现,无论是抱怨的人还是倾听抱怨的人,他们的情绪都变会得更加糟糕了。

所以如果你想避免因为身边存在的抱怨者而导致过度消耗,你首先应该学会识别身边的抱怨者,同时也避免自己成为一位抱怨者。
用言说的方式。当孩子告诉父母说,今天我跟好朋友吵架了,然后得到父母的回应:原来你很难过啊。那么父母就已经在帮助孩子消化这种因为冲突而产生的痛苦感觉了。孩子就会觉得,原来父母也知道这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其实没那么可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容纳冲突和痛苦的能力就会提高。

心理咨询 也是同样的作用。我们不可能回到童年早期从头来过。现在的我们,在面对痛苦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安全的对象言说。

看见和表达自己的痛苦,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是在容纳痛苦的感觉了。在咨询的过程里,我们诉说自己的故事,诉说自己的感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跟这些感觉待在一起,容纳它们。

当我们能够看见并且言说,
当我们知道有另一个人在倾听我们的痛苦的时候,
这些痛苦感觉带来的张力就会小很多。

实际上,我们整个民族都在回避痛苦的感觉,因为整个民族经历的创伤太多了,痛苦的感觉太多了。回顾我们的近代史,你能找出说服我们不痛苦的理由吗?
在我们的想象里,一旦我们允许自己痛苦,就会很恐惧,
那些压抑得许久的痛苦会不会蜂拥而至?
那些痛苦的感觉会不会把我们完全吞没掉?
这些幻想的恐惧让我们本能的想要避开痛苦的感觉。

我们推崇“流血流汗不流泪”,如果一个人流露出悲伤脆弱的感觉,人们会认为他是一个脆弱的人。

这里有一个误区:

脆弱的感觉只是一种感觉,
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刻体会到。

但人们常常误以为,有脆弱的感觉,代表那个人的人格特质是脆弱。

所以人们习惯性的去贬低那些痛苦的人:看,那个人好脆弱啊,那个人好无能啊;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痛苦的。也因此,人们会恐惧当自己脆弱的时候,会处于被人贬低和排斥的位置上。

为了不让自己体会到痛苦,人们这样自我安慰:只要我成为那个强大的人,就不会痛苦了。
换句话说,只要我是那个不会停留在痛苦的感受中的人,就说明我很强大。

这些只是我们的想象。

痛苦的感觉不会摧毁我们,
避开痛苦的感觉也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有痛苦的感觉,本来是一件客观的事情。
允许它的存在,并且看见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吧。
这才是我们对自己最大的尊重:我可以拥有属于我自己的感觉。


从凡事质疑到再愿相信, 背后的是见识和格局

小时候最容易相信,但很快会被教育轻易信任是很不理智的行为,是一种单纯的、幼稚的、没有见识的行为。有了一点经历后,我发现,在越来越难以相信的成人世界,见识越多的人反倒越容易相信。你跟他们说奇闻逸事,荒诞观点,他们会觉得,嗯,有意思。

见识越多的人,因为时常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知道这世上有那么多与己不同的人和生活,有无数多彩的人生,和绚丽的梦想。他们相信,这世上有人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不轻易下判断做定论,不把"怎么可能?"挂在嘴边。

我知道,现在的世界,要让人相信,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也是在走出原来的小世界后,遇到了那么多有趣的人,才知道有那么多无功利心的人。人们只愿相信跟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而把其他一切看作虚伪。

人们只会看到自己能到达的地方,而把不可抵达的远方,想象得危险丛生。甚至,只愿相信一颗有用的心才是负责任的心,而把一切看似无用的情怀看作矫情。人一旦不相信本真,就无法拥有信仰。
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里面包含着理性之光,然后,从凡事不信到再次愿意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
卡夫卡说,“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我理解的最近的东西,就是你眼前真实的情感,最远的东西就是你的盼望。

那么,信与不信有那么重要吗,也许并没有。但是只有我们相信的东西,才有可能反过来选中我们。我不想轻易说不信,因为很有可能是自己见识太少。理性与智慧并不代表质疑一切,眼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慈悲,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同时原谅人性中坏的一面。

人人命运不同,选择信是一种命运,不相信也是一种命运。人生路越走越窄,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不再相信。
所以,请你也一定要守住心里那份光与热,那样的你即便会被乌云笼罩,但身体里会拥有一把利剑,不需期盼乌云的散去,它们早晚会被你刺穿。看不到太阳,我们就成为太阳,成不了太阳,我们就追着太阳。

很喜欢这段话所表达的意义: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你所相信的,就是你的命运。


1. 识别抱怨者

你身边的“抱怨者”是否也和她们很像呢?

抱怨者一号:《武林外传》中的掌柜佟湘玉。你还记得她在遇到糟心事时的经典台词吗?



“额错咧,额一开始就错咧,额如果不嫁过来,额滴夫君就不会死,额夫君不死,额就不会沦落到介个伤心的地方……”

抱怨者二号: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自己的儿子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空洞的眼神,祥林嫂继续说道,“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这些抱怨不仅对于抱怨者解决现实困境毫无作用,更重要的是,持续的抱怨,会给抱怨者的人际关系带来损伤。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可怜人时都会动情落泪,但是大家在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他们重复自己的悲惨故事之后,不仅不会再同情她,反而可能会厌恶她。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人们普遍都不喜欢一个整天满腹牢骚的“抱怨者”。

这是大多数“抱怨者”都会经历的“命运”,身边的人们会逐渐地远离他们。但是他们却很难意识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反而,这又会加重他们对现实的抱怨。

2. “抱怨”为什么总是跟着我?


人只要活着,就会有需求。生命不止,需求不断,旧的需求被满足,新的需求就会产生。但不幸的是,并不是我们的每个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甚至可以说,我们大多数的需求其实都得不到即时的满足。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产生失望、难过等负面情绪。而你之前的需求越紧迫,你的期望越高,当它落空时带给你的消极情绪也会更强烈。

当一个人带着消极情绪来讲述自己的需要如何没有被满足、自己的期待是如何落空、自己是如何地失望的时候,这种行为就成了抱怨。

大多数时候,抱怨都是消极的。总是在进行这样的抱怨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你是否属于其中之一呢?

抱怨者画像一:“慢性抱怨症患者”

有一种习惯性抱怨的人,在英文中被称为chronic complainers,中文可以翻译为“慢性抱怨症患者”。
如同他们的名字,这类人的抱怨像一种慢性疾病,会在一个人身上长期存在。所以他们并不是在某一些情况下会抱怨,而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习惯性地会抱怨。如同上瘾一般,不抱怨就会不舒服。

常见表达:
“好烦啊!”、“真烦人”、“烦死了”
几乎每句话都离不开一个“烦”字。

他们之所以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烦闷,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双习惯发现“烦恼”的眼睛。他们非常擅长看到事情的消极面,并为之烦恼。在《为什么我们停不下烦恼》一书中,作者将其称之为“烦恼成瘾”。

习惯性抱怨的人会形成消极的自动化思维脑回路,而这脑回路又会促成这个人做出更多的抱怨……

抱怨者画像二:“悲惨依赖症患者”

另一类抱怨者,他们不停地抱怨是为了突出了自己的悲惨,获得同情。

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她反复地向人们讲述自己儿子阿毛的惨死,其实这样做并不能让他的儿子死而复生,因为她并不期待自己的抱怨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她只是在扮演一个“牺牲者”的角色,希望博取大家的同情和关注。

他们认为,来自别人的同情可以让她从内疚中解脱出来,这样她就不用为那些自己无法接受又无力改变的后果承担责任。

3. 抱怨的正确姿势

那么,是不是说出心中的不满、表达出自己的负面情绪都是埋怨?而且抱怨都是消极和无用的吗?

我们可以看到《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在生活中出现了糟心的事情之后,她这段“如果当初……”的经典台词就会冒出来。“如果当初“的幻想可以在自己无法左右事情结果的情境下,增强自己在无法控制的事物上感知到的控制感。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如果当初……”

如果当初我没有逃学,如果当初我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如果当初我选择嫁给了他……
这些抱怨虽然能带给我们心理上带来一点安慰,但是对现实状况却很难有所改变。

而有一种被称之为“工具性抱怨”的方式却具有解决问题的效果。

相比于慢性抱怨症只是习惯性地抱怨、博取同情的抱怨者只想扮演受害者,进行工具性抱怨的人会针对具体的事情进行抱怨。他们心中有想要达成的目的,而且他们知道是哪里出了错。

比如,他们可能会抱怨“天啦,为什么你老是在我工作的时候来打扰我,这样真的让我无法专心工作了”,这样的人很清楚怎样进行抱怨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是泛泛而谈地说”你真烦人“或者在背后才说”那个人真是很讨厌”。

他们也不会对改变不了的事情进行无谓的抱怨,比如他们不会因为天气不好而埋怨个不停。

4. Do it now

如果你也是一个经常抱怨的人,你需要:
觉察自己的抱怨是否有助于问题得到解决或改善,如果你的抱怨对于结果没有丝毫影响甚至会让结果变得更糟糕,那么你最好不要那么做。
觉察自己是否在持续性的抱怨?如果是的话,你可能要警惕你也许是在寻求关注或同情,或者你是在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寻求帮助。
对你的抱怨进行探讨可以帮助你发觉那些隐藏在抱怨下面被掩盖的的真正情绪感受,而且有可能有助于你提高问题解决和满足自己期的能力,避免只做无用的抱怨和叹息。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持续不断地抱怨只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听到过。

这也许只是你回避痛苦的一种防御方式,这并不都是你的错。


塞涅卡说过:不能摆脱是人生的苦恼根源之一。如果我们头脑中装满了过去,一直把过去的负担背在身上,放在心上,这样只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

曾经,有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想寻求解脱之道。于是,他找到了哲人柏拉图。但是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叫他背着篓子,走在沙石路上。

他每走一步就捡一颗石头放进篓子里,当走到了小路的尽头,便感觉整个人越来越沉。显然,这就是他为什么感觉生活沉重的原因。

正念和当前流行的“活在当下”,在态度上是一致的,但除了“活在当下”,正念还特别强调对当下的“觉知力”。就是你不仅注意到了你的当下,而且对于当下的感受,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积极还是消极,你采取的态度都是不取不舍,不阻抗痛苦,也不执留快乐,以不评判的方式,接纳你的当下。
最新评论
11 
苦痛的本质是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全站搜索

预约电话:0471-6686529   18047123132     客服微信:18548182068
机构地址: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
版权所有©2006-2023   ICP备案号:蒙ICP备19000160号